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激发音乐原创力
徐沛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
好的文艺作品既要有娱乐性,更要有教化性。文化一定是化人的。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深知自己的责任。好的作品能被群众认可甚至喜爱,是因为它们都是随时代脉搏酝酿而生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扎根泥土,深入了解时代,为时代而歌。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当代音乐创作、传播和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新的挑战,比如音乐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优秀原创音乐匮乏等问题。因此我建议,制定音乐产业促进法,将音乐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层规划,加大版权保护力度,激发音乐原创力,建立完备的现代音乐产业体系。(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要通过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高 云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与很多代表、委员一样,我特别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今年的提案也与之相关。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自尊、自重、自强,才能做到文化自信。“80后”“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之后,他们中很多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与影响,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一些年轻画家一提起传统,便往往将其视为落后的、保守的、陈旧的、土的、过时的东西。对于优秀传统艺术的本来面目,又有多少青年人愿意掀起它的面纱?提出文化自信,重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非常重要和必要,是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传承传统文化,照搬是不够的,要通过创新让传统活起来。(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扩大与东盟文化交流,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黄格胜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文化交流是民心工程、未来工程,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受到沿线国家普遍欢迎。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扩大人文交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希望国家进一步办好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为中国与东盟交往中开拓更宽阔的渠道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继续加强与东盟国家,特别是边境文艺演出、展览、学术交流、节庆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要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助推“一带一路”、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环境中作出积极贡献。(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推广传统文化不是盲目的,要因地制宜
盛小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
文艺工作者担负着寓教于乐的职责,能在无形中影响社会,更要求德艺双馨。传统文化流传到今天,都在不自觉中进行创新,只要现代观众喜欢的文艺形式,一定有创新因素在内。而推广传统文化不是盲目的,要因地制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苏式园林听评弹是非常有意境的,但是放在黄土高坡就缺少了相应的氛围。传统文化的推广离不开文化土壤的支持。江苏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业界应当通过与校方合作的形式,让年轻人有机会欣赏精品传统文化。大量的年轻人第一次欣赏精品作品会被传统文化吸引、产生兴趣,自然达到传统文化修养的提升。(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民歌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
阎维文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原汁原味的民歌是亟待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富矿”,是每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民歌的受众群体在日益老化,民歌的舞台也日渐萎缩,民歌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歌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希望民歌能够以普及教育的模式成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一部分,让祖国的花朵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了解、喜爱我们的民歌,进而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民歌文化的历史使命。不管是民歌还是军歌,创新才有发展的可能,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传播军营的好声音,首先要建立文化自信,把产品做好做精。(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艺术是跨国界的
韩美林 全国政协常委、著名艺术家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也不需要翻译的,都能读懂。艺术是跨国界的,不是哪个民族独有的,所以说世界各国的艺术不能国际化,不能全球化。它只能强调他的个性、民族性、独立性,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的动漫要走向世界,就不能照搬美国的迪士尼或者日本的电影,我们要有独立的动漫形象和艺术形式。我们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它的积淀是一辈子都用不完的。我自己的艺术就得益于中国的书法和民间艺术,这些传统常常让我感动得掉泪。中国人应该尊重和学习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年轻人,更应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得到滋养。没有基础,就谈不上创新。(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西藏艺术家应该有充分的、十足的文化自信
韩书力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文联原主席
西藏当代美术是新中国美术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艺术家首先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认,同时在改革开放之后又有机会接触世界范围内千流百派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的侵染、律动。正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坐标、文化自信,才能吸收、吸纳外来流派的精髓,将它们变成自己的血和肉;否则,外边的终归是外边的,人家的终归是人家的,没有文化自信,别人的肉贴不到你脸上,西藏艺术家应该有充分的、十足的文化自信,我们的民间艺术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宽广的,受众是世界范围的。我们就是要踏踏实实,不怕坐冷板凳,艺术最终是靠质量说话的,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书法是美育的重要载体
覃志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书法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一笔一画中蕴含的是做人的道理,笔墨纸砚间承载的是美育的真谛,正所谓“书法载道,翰墨育人”。美育,狭义上说是审美教育,广义上它承载了更多方面,如培养学生全面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品格等等。学习欣赏书法能使人体会到字体结构美、线条美、章法美、意境美,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是书法的独特魅力,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美的感染。美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门艺术技能,也不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通过培育更美好的人,达到让社会,乃至世界更加美好的愿望。(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将油画艺术“中国化”
靳尚谊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各门类的艺术只有扎根于我国古老文化的精髓中,才能焕发活力,绘画当然也不例外。油画来源于西方,如何将油画艺术“中国化”是我国诸多油画艺术家思考的问题。作为艺术家,不了解现实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也很难表现当代艺术。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艺术形式,将艺术与时代结合在一起,即使是以个人的肖像画为主,也依然可以记录时代。我更愿意把很多作品捐给美术馆,因为我始终认为美术作品的最好归宿是美术馆,只有在美术馆,它才能和广大群众见面,这是美术作品最重要的价值。我决不会为了卖画而去画画,我也不会随着艺术市场变化而心动。(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民间文化确是中华文化的“命根子”
潘鲁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传统文化既包含国学典籍等“经典文化”,也包括作为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如果说前者主要通过典籍阐释形成思想体系,那么后者则是文化生成的基础和土壤。古老的儿歌、民谣,尽管并不艰深,却是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文化记忆。它是活灵活现的,就像外婆讲的故事、母亲唱的童谣,是心灵深处的乡愁。传统工艺样式和技艺如何充分融入当代生活,并得到传承和延续,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倡导文明出行,维护祖国形象
谭利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提高国民素质,倡导文明出行,维护祖国形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求礼数的民族。近一段时期出现的不文明出行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损害了国家形象。提高国民素质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措施遏制不文明行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加大对于文明出行的宣传力度。支持有关部门出台相关规定,规范旅客的出行行为,并希望进一步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并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对不文明行为和个人进行曝光。共同维护良好的出行环境,展示国家文明风采。(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文化走出去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濮存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除了自信,我们还得学习。任何国家一个伟大的文化,都是吸收和学习了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才形成的,我们在强调自信的时候,一定要学习。文化是自由的,自主的,不要强做,要做的自然。一味地强调文化走出去,当做口号来喊,效果不一定好,要润物细无声。海外华人是弘扬我们文化的重要角色,因为他们爱自己的文化。(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