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加强传承红色基因工作
吕继宏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歌唱家
进一步加强传承红色基因工作。要抓实学史知史信史这个基础工作,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时机,强化历史记忆;要实施红色革命文化开发工程,提炼出本部队的特殊重要贡献、重大英雄人物、突出历史荣誉;把史馆建设纳入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特别突出其育人功能,讲清部队传统之“光”、精神之“魂”;加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扶持,创作出像话剧《江姐》、电影《上甘岭》那样的经典作品;增强传承红色基因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强化“互联网+”的理念,使藏在史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址、写在书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动”起来。(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让国际商协会在推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
吕建中 全国政协委员、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三年多来,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共建合作协议,20多个国家与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了科学、全面、高效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应积极发挥国际商协会组织的优势和特点,使其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生力军,协调企业与政府、机构的关系,整合国际商协会的各种资源,特别是调动其数目巨大的会员企业积极性,引导其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宏伟事业中来,成为共建、共享、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吕章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软实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博物馆上。比如,人们到了法国,一定要看卢浮宫;到了英国,要看大英博物馆;到了美国,要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可谓博大精深。博物馆在提升民族文化水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博物馆的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应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称。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自己的每一次介绍都不容有失。(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文化的强大,首先要“文化自信”
朱乐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要有文化的强大作为基础。而文化的强大,首先要“文化自信”,“自信”的基础在于“自觉”,“自觉”就是要认清自己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自觉地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中国文化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只有具有自信,我们才会去重新认识、发掘或者去自觉地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中国原创性的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要避免两种现象,一种是传统保守没有创新性的艺术,另一种是完全学西方的艺术,对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视而不见,缺乏文化自信。(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进一步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重视
刘大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有先进的思想、精湛的技能、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全的性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情趣,这都与青少年美育密不可分。因此希望国家和各级教育机构进一步加强对美育工作的重视,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美育工作。艺术工作者是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的主力军,也是美育工作的受益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艺术家们将艺术创作和实践融入美育工作责无旁贷。他们有条件、有热情、有能力积极参与到美育事业中,特别能够结合艺术创作、工作,有效、切实地承担美育职能,这对艺术家深入生活、感悟现实、增进创作,也大有裨益。(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传承红色文化攀登艺术高峰
刘宇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宇一艺术研究院院长
传承红色文化攀登艺术高峰。忘记历史是很危险的事情。我国“红色文化”的最大特色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取得胜利、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正是我们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所在。“红色文化”是我们前辈开启的崭新的文化,必然会向前发展。我们攀向高峰的第一要素是认清方向、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定“红色文化”自信与坚定传统文化自信同样重要。我们要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发出时代呐喊、画出中国人的精气神,在世界艺术独树一帜。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考虑文艺的意识形态特点,确立我们国家自己的评价体系。(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
刘兰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在任何时代,讲故事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播方式。评书是一门专讲故事的民间曲艺形式。说书讲古,不光是听着有趣和热闹,它还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传播文化的作用。评书有责任把当前发生的新生活、新故事说出来,也就是老书新说、旧书新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说《岳飞传》,岳飞的故事里有爱国心、民族魂,所以受大家欢迎。在推陈出新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所有的书都删改增补以保留精华,增强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用生动形象和充满趣味的故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新型传播模式
许钦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
在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要重视传统文化在某一时代的横向传播,即如何让具有浓厚历史特性的传统文化能在当代得到有效传播推广,并得到这个时代人民群众的喜爱。 移动新媒体、文化创意行业和视觉技术等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传播因素的崛起,为文化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传播平台上,要重视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重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在传播形式上,重视与其他文化创意行业的结合,增加传统文化的娱乐性和吸引力。在传播技术上,利用先进的视觉技术和交互技术,让传统文化展现更具吸引力的新面貌。以各种视觉符号来诠释和重构传统典籍中的文化思想。(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艺术家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
许 江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艺术家必须要扎根中国大地。现在有一个词叫“深扎”,就是深入扎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定要深扎社会大地,那是非常辽阔丰富的沃土,我们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基层。从两方面汲取养料。换句话说要顶天立地,顶传统文化之天,立足当代生活的大地。才可能做好,具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敢攀高峰,锻造创造中国当代文化的高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展现与传统相符、与国力相称的文化形象。需要造就与使命相关,与未来相连的文化新人。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让中国的艺术在代代青少年心中开花,在世界艺坛的高峰上开花。(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改革教育方式和模式,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
李 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
创造力是国家民族相互较量的最后标杆,人的创造力与教育紧密相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目标离不开教育改革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过于重视考试和知识灌输,百分之九十的学生都存在厌学问题,近视、多动、叛逆等问题层出不穷。教育的方向和改革模式要以是否能培养出创造力的人才为导向。只有改革现行的教育方式和模式,才能培养出大量的有创造力的人才。广大青年朋友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护自己的兴趣。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们,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创造性、创新性的国家,成为创造大国,而不是模仿大国和制造大国。(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