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要激发人心向善
冯 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文化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艺术家的深度、高度,都能在艺术创作中体现。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担当意识的艺术家,作品理应体现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和时代性。今天的艺术家赶上了最好的时代,但如何在创作中保持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如何坚持向上、向美、向善?如何以艺术创作激励时代进步?艺术家要时刻问自己。艺术创作要激发人心向善,而艺术教育不仅要传授“技”,更要传授“道”。在任何艺术创作中,还有远比色彩、线条、形式和技法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作品的精神——作品内容的精神和艺术家的人格精神。(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激励专业艺术人才向基层流动
冯 巩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就是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艺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量的艺术艺术专业人才,但真正走向艺术舞台的却凤毛麟角。是不是在艺术人才的配置上,也进行一次“供给侧改革”,来“去库存”“补短板”,让这些专业人才在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建功立业。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在为w人民群众服务中才能绽放青春。建议从政府层面上出台政策,激励专业艺术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贫困地区倾斜。(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守护文化是知识分子的天职
冯骥才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文化遗产顶礼膜拜,对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有一种自豪感和光荣感。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但也不能因此丢掉自己的文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强化我们的文化主体,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我想,这才是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意义所在,我们把这一切都完成了,我们才能松一口气地说,我们把5000年先人创造的文化全部拥进怀中。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后人恐怕连其中的一半也不可能再见到。守护文化是知识分子的天职。知识分子有自己的特性,讲究科学、逆向思维、前瞻性是这个群体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质。(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让民族精神大厦巍峨耸立
冯大中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之根,是生生不息的灵魂与血脉。文化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它包括信仰、宗教、道德、法律、知识、艺术、风俗等。其中,文化艺术如电影、绘画、文学、音乐等可以发展成文化产业,在这些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包括财力、人个艺术家力及政策的投入,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要加大对地方文联、文化部门的扶持力度和文化公益事业的投入,增强文联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不单是多建一些体育馆、剧院、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大厦巍峨耸立。(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应加强创作人才梯队培养
冯 英 全国人大代表、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2016年,中央芭蕾舞团把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过年》(又称中国版《胡桃夹子》)带到了亚、欧主流社会的观众面前。这几部作品用芭蕾这一国际化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元素和中华民族文化之美,国际反响热烈,让我们坚定了自己所走的路,也让演员与创作者有了更多自信。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彰显大国文化形象、呈现中华艺术造诣,要靠作品,最终还是要靠优秀人才。加强中直院团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应逐步恢复各院团的创作部门,设立专门岗位留住创作人才;应加强创作人才梯队培养,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提供业务进修、交流的机会。(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从文艺的内容到形式都需大力创新
冯双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文艺方式不可或缺。把弘扬中华民族千百年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传播的内容,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赢得未来优势。善于寻找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利益交汇点,寻找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鸣点,寻找共同话题的聚焦点。从文艺的内容到形式都需大力创新。在形式和手段上必须紧盯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前沿,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在创新思维和观念上发力,形成被中外听众接受的、用新概念和新表述讲出的中国故事。力戒浮躁,就要回到原点——真正深入生活,拒绝名利诱惑,踏实潜心创作,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提升市民人文素质将决定城市化的高度和质量
田黎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
提升市民人文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中国城市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提升新市民和原住市民的人文素质,将决定城市化的高度和质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认为从审美和美术的角度,很多问题应该处理得更好,这就和民众的人文素质有关。应该从幼儿,从每一个人抓起,从自我做起,使大家都来重视审美的问题。这样社会各阶层在发展中,就会形成具有人文内涵的审美品质,当人们的审美达到了一个“品”的层面,就会很有意义。要做好这一切,还是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开始。(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要把现代文化设施普及到边远地区
尼玛泽仁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顾问
多年以来,文艺界一直在坚持做文化扶贫工作,把书画送到基层,把歌舞、文化深入推进到基层去。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大中城市里,都建有标志性的文化广场、剧场等建筑。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文化工程推进到广大的农村、牧区方面,在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方面,西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把文化设施普及到全国所有地方。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所以我们一定要在边远地区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农村书屋、网络、电影等等,要把现代文化设施普及到边远地区,使边远地区的民众都能及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做文化应该细水长流、水滴石穿
巩汉林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演员
做文化应该细水长流、水滴石穿。中国电影向外传播相对较少,大部分国产电影的市场仅限于国内。成龙委员的电影带有国际性,传播很广泛,国际声誉也很高,好莱坞都认他,奥斯卡给了他终身成就奖。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有一种工匠精神,这些年,没有做别的,就做这一件事。而且,他的电影形象是健康的、向上的、积极的、勇敢的,幽默的,他的电影有独到的符号,在向外传播方面,真正体现了文化自信。国产电影走出去,首先得有向外传播的能力,其次是向外传播什么文化。现在我们的电影抄袭的比较多,既看不到独到的东西,拍得也没人家的好,那传播的意义就不大。(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电影人只要努力就会走得更好
成 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更多的大片进来,对我们来说压力很大,但是我觉得这个压力是好的。因为这个压力令我们电影人更努力、拍更好的片子。如果只是我们关门拍自己电影没有竞争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票房成果。今天回到中国市场,拍中国文化的东西,那我们怎么“走出去”,有时候蛮难的。人家的片子进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人家的片子,学了他们的东西,也希望所有中国的观众去支持我们国产片,让我们有更多的钱拍国产片,让我们有更多的钱请特技人员、科技、机器,甚至邀请外国的团队帮助我们。我相信这个压力对我们是好的,我相信更多的大片进来,会让我们更进步。(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