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敢于担当

李  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文联党组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体现了深邃的思想情怀、深厚的历史情怀、博大的爱国情怀、真挚的人民情怀、浓郁的文艺情怀、笃定的担当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握讲话精髓,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服务人民、聚力文艺创新、深化文联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联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就要着力思想组织发动、着力强化团结引导职能、着力强化联络协调职能、着力强化服务管理职能、着力强化自律维权职能。李屹希望文联工作者牢记使命、敢于担当,深化改革、务实创新,积极作为、借鉴提高,努力推动文联工作的创新发展。(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保护非遗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李延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艺委会主任

       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这些年,我国政府保护非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立法,探索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方法,围绕展示、传承、研究,构建科学化、社会化、立体化格局。建议将非遗文化保护与国民教育相结合,与地区经济活动结合。在传播非遗文化的时候,不但有助于解决对长期以来美育缺失、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问题,让非遗文化成为美育、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人们生活,落在人们心坎里;而且借助各地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文化创意,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促进非遗文化项目传播与发展。(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要尊重戏曲发展规律

杨承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原副主席

       尊重文艺规律,是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前提,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如此。要从传承文化基因和确保文化民生、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增强传承发展中国戏曲的文化自觉,需要加大有关政策的落实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尊重戏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戏曲院团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戏曲院团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主力,要对具有历史价值、有特色、有影响、有传承实力的戏曲院团给予重点保护和扶持,并与“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的遴选相结合,对不同的戏曲院团采取“一团一策”,切实给予扶持。(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杨晓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文化的发展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近年来,国家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入手,强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序幕已经拉开。特别是最近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里面提到了很多具体项目,比如古村落的保护,民间艺术抢救,中医传承,不但方向明确,而且便于操作。要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要有时间表。文化传承不仅要落在纸上,还要有具体行动。中国艺术家要心怀天下,把自己和天地、民族、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发展战略。(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典藏活化,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

吴为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

       经典文艺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时代的特征,刻载着艺术家的追求和探索的历程。就美术而言,大量的经典贮存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库房里,要发挥经典的作用,首先要梳理,其次要活化。典藏活化,要让“养在深闺人未识”和藏在“冷库”里的艺术品重见天日,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国家美术馆,不仅要弘扬经典,推动当代艺术创作走向世界,更要把公共艺术教育做成提高全民艺术素质的重要活动,让所有的观众在参观展览、接受美的熏陶的时候得到精神上的升华和对文化更深刻的理解。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民族精神的深沉力量和艺术家的神妙创造以不同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分享于大众。(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依然任重道远

吴玉霞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琵琶演奏家

       站在一个民族音乐演奏者的角度看,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看得见”“听得到”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走出去”更要深入“走进去”,走进每个人的内心,让中华文化更加“留得住”。如何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拥有中国人自己的席位,真正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依然任重道远。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中,一方面仍需要增加国人对自身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中国自信”。中国的对外交流与文化传播首先要有自信,自信是“他信”的前提。另一方面,中华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衡量项目的数量多少,更要拓宽渠道、提升渠道的能级,争取进入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建议建立汉字文化教育基地

言恭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原副主席

       不少人现在都有提笔忘字的经历。国人汉字书写能力差、写字越来越难看这一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汉字的产生,让大量璀璨辉煌的文章得以传承,更让各类书法成为贯穿时代的审美艺术。如何让汉字流行起来,让书法普及起来,关键要从两方面入手:从小学生教育开始,从课文选择、书写教育切入,让孩子们体会汉字之美,避免文明断层的出现;对于全社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虽然没必要成为书法家,也不需要全部回到笔墨时代去,但依然都需要正视汉字的价值。建议建立汉字文化教育基地,在国家层面重视汉字和汉字文化。(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用花鸟画传递中外文化交融情意

何水法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

       中国画家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国画绘当地的国花,用中国画的画笔展现代表所在国精神象征的国花的方式,是一个可行并且双赢的策略。传统国画艺术的笔墨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绘画是共通的语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表现沿线国家的国花,是让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建议以“一带一路”美术工程为依托,用中国画的形式表现“一带一路”百国国花,将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笔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受民众喜爱的国花相结合,进而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艺术和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间的感情,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国民素质培养必须从“根”上入手

沈  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要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从内到外真正强大起来,关键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培养素质全面、可担重任的国民,必须从“根”上入手,从未来栋梁们的培养上入手。今天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累,越来越失去想象力?拿分数把孩子圈起来,还怎么要求他们有好身体、高素质。在我看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年轻人,要从小鼓励他们有创造力、想象力,有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有正确且坚定的价值取向。(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加强美育教育很有必要

宋祖英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歌唱家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育让学生更美丽,加强美育教育很有必要。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校美育始终与“美”相伴相生。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从内到外真正强大起来,关键取决于国民素质,而培养素质全面、可担重任的国民,必须从“根”上入手,从青少年的培养上入手。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享受到真正的美的熏陶,成为内外兼美的人。(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