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文脉赓续 古韵新姿
2022-12-30 15:41
来源:光明网
江苏无锡,梦里的江南。
这里有水,长江奔流,太湖佳处,星罗棋布的大小河塘,勾勒出碧波千顷、烟波浩渺的水乡秀色。
这里有景,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遍及古城的园林亭阁、垂柳画桥、小楼水榭,移步换景,入眼皆画。
这里有诗,“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白居易、苏轼、文天祥、纳兰性德等在此留下了来自历史深处的赞叹。
这里更有数不尽的英雄豪杰、名人佳士,学术巨擘、文坛巨匠,顾恺之、徐霞客、钱钟书、徐悲鸿……文脉悠悠、群星璀璨。
文化,浸润人与城,贯通古和今。背靠7000年的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2200多年建城史,无锡在新时代又迎来了新的发展语境、新的文化场域。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记者走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探寻她的古城新变与古韵新姿。
千年文明、百年繁华和美丽山水,共同织就了无锡的绚丽风景
这是散文家李一鸣第二次到无锡了。从市中心出发,大约十几公里的车程,便到了鼋头渚,一个横卧太湖西北岸的半岛。在岛上,他极目远眺,这里依旧帆影点点,依旧绿色欲滴。
景致在眼前延伸,往事从时间深处浮现。30多年前,他第一次来无锡。那时正值傍晚时分,暮色笼罩长街,走过几座小桥,横望过去,只见“白墙黛瓦人家枕河而居,错错落落的灯光,照着缓缓流淌的河水,乌篷船的轮廓依稀可见,驳岸上的光点闪闪烁烁,探入水中的阶梯明明暗暗”。
那一瞥,无锡已入梦中。李一鸣在散文《忆江南·过无锡》中深情回忆,江南于我……无锡是自然山林中的大景致:鼋头渚是“海”边的岛,蠡园周边是望不到岸的“海”,寄畅园活在青山静默的目光和淙淙泉水中,而梅园则是面对茫茫太湖的一个繁花似锦的大天台。
令他心旌摇曳的,还有那遍布历史印痕的文物遗存。黄埠墩,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河心,远望是一个被绿色环绕和覆盖的椭圆形小孤岛,仅有200多平方米。小岛不小,赫赫有名。得知小岛的“出身”,他无比惊叹:“历史上夫差、康熙、乾隆,春申君、文天祥、海瑞都曾登临黄埠墩。”
古城满载历史,一砖一瓦皆是故事。这里有“泰伯奔吴”的尚德文化、“声声入耳”的理学文化、“富民强国当以工商为先”的工商文化……千年文明、百年繁华和美丽山水,共同织就了无锡的绚丽风景。
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提炼出山水文化、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三张无锡文化名片:“从早期的吴地文化,到近代以来的民族工商文化,无锡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不仅完成了从尚武到崇文的转型,也在不断创业磨砺中,形成了新的市民风气。水的随物赋形、灵活善变、顺势而流、刚柔相济,又养育了无锡人通达包容、敏察善纳、勇于探索的群体禀赋。”
在庄若江看来,“无锡的地方文化,正如无锡的自然生态一般,既有山一样的稳健沉厚,又有水一般的机智灵动,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徜徉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每个人都是家乡的代言人,这是刻在无锡基因里的自觉与自信
又是周末,润生书局内坐满了年轻人。这天,他们读的是徐则臣小说《北上》,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探寻运河两岸百余年来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窗外,流水淙淙;屋内,书声琅琅。
今年4月,润生书局老板武频圆发起成立“运河读书会”,或邀请学者,或读者共读,一起走进千年运河的历史现场。“读的书越多,越会发现无锡文化的博大与深厚。”他深情地说。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往情深一片心。武频圆自小生长在无锡,喝着运河水,听着家乡故事,抚摸着历史遗迹,无锡文化渐渐在心中生了根、发了芽,成为他挥之不去的一份念想、一缕乡愁。
在上海读完大学后,他毅然回到无锡。三年前,他在南长街上办起了润生书局。书店不算太大,层层叠叠的书籍中,摆放着几把桌椅,墙上挂着作家冯骥才的题词“书润万家”,旁边抄着他的语录:“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书、饮茶、交流、听讲座,全方位‘无死角’地阅读无锡历史。”武频圆不只想开一家书店,还要把它办成运河文化的会客厅、文艺青年的清谈馆,将匍匐在时间深处的传统作成当代生活诗。他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发起成立“中国大运河书店联盟”,连接起运河沿线枕河而居的书店,让本土文化顺着运河水流淌。
徜徉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每个人都是家乡的代言人,这是刻在无锡基因里的自觉与自信。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生前时常念叨:“我的家乡无锡是戏剧相当盛行的地方,东林书院、公花园、惠山祠堂群也是‘耐读’之地。经济发达的家乡,也很重视文化的建设,老家底保护得很好,城市新风貌也很吸引人。我对戏剧的爱好、考古求证就是在家乡的环境里‘熏’出来的。”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始终是当地发展的焦点、破解的课题。
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表示,无锡精心呵护江南文化风貌、精细雕琢江南文化风韵、精致熔铸江南文化风骨,推动江南文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我们将继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无锡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用青春时尚元素包装文化、激活传统,构成无锡文化复兴的另一个切面
无锡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是在运河边上长大的。在运河潺潺的流水中,她领会着无锡文化的气质:“水无定形,流动不息。依水而生的无锡文化,也在延续传统中,不断衍生新的形态。”
文化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用青春时尚元素包装文化、激活传统,构成无锡文化复兴的另一个切面。
作为演员,葛丹绮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舞台”。如今剧场概念颠覆了传统模式,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让文化演出触手可及,遍布全城的演艺新空间,将无锡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大剧场”,“这种转变,可说是文化艺术一种突破式的发展”。
无锡歌舞剧院一直摸索用新的舞台元素,包装扮靓当地的文化符号、精彩故事,让无锡文化由江河而入大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创演的舞剧《歌唱祖国》《千年运河》等,在全国已有较高声望。
近来,他们正参与《运河四季》实景演出。这场演出把舞台搬出剧场,搭建在水岸、桥头、游船上,打造“沉浸式”观演新体验,通过四季节令与色彩变化,展示着大运河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风物之美,让文艺创作直接走进人们的生活。
入夜,清名桥河畔亮了起来,亭台楼阁、高矮建筑、古桥画舫、沿河的树,亮堂堂的,崭新一片。街上,夜市热闹了起来,店铺鳞次栉比,美食、文创、茗茶、酷玩、书店、非遗,各式灯光映在板街道上,宛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星。
一条古街,挑起了传统与时尚,让都市生活有了可咂摸的韵味。这几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留住记忆、传承文脉的基础上,围绕环境优、品质高、体验强、文化浓主题,一直在更新。
无锡文史专家汤可可见证了这里的华丽转身,他坚定地认为,最好的文化记忆不仅存在于器物中,更存在于当下的生活中,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玩。
不久前,“无锡文化之夜”火遍了网络社交平台,也让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再次出圈。当晚,元宇宙、人机交互、裸眼3D、AR/VR/MR酷炫亮相,各式数字技术目不暇接,文化与科技融合共生,编织了一场奔向未来的梦。
殊不知,这座魔幻“电影梦工厂”,前身竟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民族工商业在无锡发祥,散落在各处的工业遗产,见证了文明的进化,刻下了城市发展的年轮。无锡一直在创造性转化上动脑筋,他们用现代艺术理念,加以重新改造,让陈旧的工业装置成为闪亮的文化地标、城市名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自古寄予着人们浪漫的想象,氤氲着盎然的诗意,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康熙年间,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怀着美好憧憬,到了无锡,看到这里的明月静水、桥畔灯影,不禁吟出“江南好,真个到梁溪”的名句。
如今,历久弥新的文脉传承、久久为功的文化复兴,让走在新时代的无锡,发展更有韵味、城市更加灵动、生活更具诗意。到了无锡,人们也定会情不自禁地吟出——
“江南好,真个到无锡!”
这里有水,长江奔流,太湖佳处,星罗棋布的大小河塘,勾勒出碧波千顷、烟波浩渺的水乡秀色。
这里有景,千年水弄堂,运河绝版地,遍及古城的园林亭阁、垂柳画桥、小楼水榭,移步换景,入眼皆画。
这里有诗,“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白居易、苏轼、文天祥、纳兰性德等在此留下了来自历史深处的赞叹。
这里更有数不尽的英雄豪杰、名人佳士,学术巨擘、文坛巨匠,顾恺之、徐霞客、钱钟书、徐悲鸿……文脉悠悠、群星璀璨。
文化,浸润人与城,贯通古和今。背靠7000年的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2200多年建城史,无锡在新时代又迎来了新的发展语境、新的文化场域。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记者走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探寻她的古城新变与古韵新姿。
千年文明、百年繁华和美丽山水,共同织就了无锡的绚丽风景
这是散文家李一鸣第二次到无锡了。从市中心出发,大约十几公里的车程,便到了鼋头渚,一个横卧太湖西北岸的半岛。在岛上,他极目远眺,这里依旧帆影点点,依旧绿色欲滴。
景致在眼前延伸,往事从时间深处浮现。30多年前,他第一次来无锡。那时正值傍晚时分,暮色笼罩长街,走过几座小桥,横望过去,只见“白墙黛瓦人家枕河而居,错错落落的灯光,照着缓缓流淌的河水,乌篷船的轮廓依稀可见,驳岸上的光点闪闪烁烁,探入水中的阶梯明明暗暗”。
那一瞥,无锡已入梦中。李一鸣在散文《忆江南·过无锡》中深情回忆,江南于我……无锡是自然山林中的大景致:鼋头渚是“海”边的岛,蠡园周边是望不到岸的“海”,寄畅园活在青山静默的目光和淙淙泉水中,而梅园则是面对茫茫太湖的一个繁花似锦的大天台。
令他心旌摇曳的,还有那遍布历史印痕的文物遗存。黄埠墩,坐落于京杭大运河河心,远望是一个被绿色环绕和覆盖的椭圆形小孤岛,仅有200多平方米。小岛不小,赫赫有名。得知小岛的“出身”,他无比惊叹:“历史上夫差、康熙、乾隆,春申君、文天祥、海瑞都曾登临黄埠墩。”
古城满载历史,一砖一瓦皆是故事。这里有“泰伯奔吴”的尚德文化、“声声入耳”的理学文化、“富民强国当以工商为先”的工商文化……千年文明、百年繁华和美丽山水,共同织就了无锡的绚丽风景。
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提炼出山水文化、吴文化、民族工商文化三张无锡文化名片:“从早期的吴地文化,到近代以来的民族工商文化,无锡文化在历史演进中,不仅完成了从尚武到崇文的转型,也在不断创业磨砺中,形成了新的市民风气。水的随物赋形、灵活善变、顺势而流、刚柔相济,又养育了无锡人通达包容、敏察善纳、勇于探索的群体禀赋。”
在庄若江看来,“无锡的地方文化,正如无锡的自然生态一般,既有山一样的稳健沉厚,又有水一般的机智灵动,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徜徉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每个人都是家乡的代言人,这是刻在无锡基因里的自觉与自信
又是周末,润生书局内坐满了年轻人。这天,他们读的是徐则臣小说《北上》,在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探寻运河两岸百余年来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窗外,流水淙淙;屋内,书声琅琅。
今年4月,润生书局老板武频圆发起成立“运河读书会”,或邀请学者,或读者共读,一起走进千年运河的历史现场。“读的书越多,越会发现无锡文化的博大与深厚。”他深情地说。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往情深一片心。武频圆自小生长在无锡,喝着运河水,听着家乡故事,抚摸着历史遗迹,无锡文化渐渐在心中生了根、发了芽,成为他挥之不去的一份念想、一缕乡愁。
在上海读完大学后,他毅然回到无锡。三年前,他在南长街上办起了润生书局。书店不算太大,层层叠叠的书籍中,摆放着几把桌椅,墙上挂着作家冯骥才的题词“书润万家”,旁边抄着他的语录:“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成永存的诗篇。”
“在这里,大家可以看书、饮茶、交流、听讲座,全方位‘无死角’地阅读无锡历史。”武频圆不只想开一家书店,还要把它办成运河文化的会客厅、文艺青年的清谈馆,将匍匐在时间深处的传统作成当代生活诗。他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发起成立“中国大运河书店联盟”,连接起运河沿线枕河而居的书店,让本土文化顺着运河水流淌。
徜徉在深厚的历史文化中,每个人都是家乡的代言人,这是刻在无锡基因里的自觉与自信。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生前时常念叨:“我的家乡无锡是戏剧相当盛行的地方,东林书院、公花园、惠山祠堂群也是‘耐读’之地。经济发达的家乡,也很重视文化的建设,老家底保护得很好,城市新风貌也很吸引人。我对戏剧的爱好、考古求证就是在家乡的环境里‘熏’出来的。”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始终是当地发展的焦点、破解的课题。
无锡市委书记杜小刚表示,无锡精心呵护江南文化风貌、精细雕琢江南文化风韵、精致熔铸江南文化风骨,推动江南文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我们将继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无锡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用青春时尚元素包装文化、激活传统,构成无锡文化复兴的另一个切面
无锡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绮是在运河边上长大的。在运河潺潺的流水中,她领会着无锡文化的气质:“水无定形,流动不息。依水而生的无锡文化,也在延续传统中,不断衍生新的形态。”
文化是古老的,也是青春的;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用青春时尚元素包装文化、激活传统,构成无锡文化复兴的另一个切面。
作为演员,葛丹绮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舞台”。如今剧场概念颠覆了传统模式,一批“家门口的好去处”让文化演出触手可及,遍布全城的演艺新空间,将无锡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大剧场”,“这种转变,可说是文化艺术一种突破式的发展”。
无锡歌舞剧院一直摸索用新的舞台元素,包装扮靓当地的文化符号、精彩故事,让无锡文化由江河而入大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创演的舞剧《歌唱祖国》《千年运河》等,在全国已有较高声望。
近来,他们正参与《运河四季》实景演出。这场演出把舞台搬出剧场,搭建在水岸、桥头、游船上,打造“沉浸式”观演新体验,通过四季节令与色彩变化,展示着大运河的景色之美、人文之美、风物之美,让文艺创作直接走进人们的生活。
入夜,清名桥河畔亮了起来,亭台楼阁、高矮建筑、古桥画舫、沿河的树,亮堂堂的,崭新一片。街上,夜市热闹了起来,店铺鳞次栉比,美食、文创、茗茶、酷玩、书店、非遗,各式灯光映在板街道上,宛如散落在大地上的星。
一条古街,挑起了传统与时尚,让都市生活有了可咂摸的韵味。这几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在留住记忆、传承文脉的基础上,围绕环境优、品质高、体验强、文化浓主题,一直在更新。
无锡文史专家汤可可见证了这里的华丽转身,他坚定地认为,最好的文化记忆不仅存在于器物中,更存在于当下的生活中,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玩。
不久前,“无锡文化之夜”火遍了网络社交平台,也让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再次出圈。当晚,元宇宙、人机交互、裸眼3D、AR/VR/MR酷炫亮相,各式数字技术目不暇接,文化与科技融合共生,编织了一场奔向未来的梦。
殊不知,这座魔幻“电影梦工厂”,前身竟是无锡最大的轧钢厂“雪浪初轧厂”。民族工商业在无锡发祥,散落在各处的工业遗产,见证了文明的进化,刻下了城市发展的年轮。无锡一直在创造性转化上动脑筋,他们用现代艺术理念,加以重新改造,让陈旧的工业装置成为闪亮的文化地标、城市名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自古寄予着人们浪漫的想象,氤氲着盎然的诗意,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康熙年间,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怀着美好憧憬,到了无锡,看到这里的明月静水、桥畔灯影,不禁吟出“江南好,真个到梁溪”的名句。
如今,历久弥新的文脉传承、久久为功的文化复兴,让走在新时代的无锡,发展更有韵味、城市更加灵动、生活更具诗意。到了无锡,人们也定会情不自禁地吟出——
“江南好,真个到无锡!”
(责编:张彦、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