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大雪节气,白雪追逐朔风轻舞翩跹,仲冬的身姿悄然降临。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自此日起,气温显著下降,天空中的水汽凝结为雨雪冰雹,叩醒沉睡的大地。古籍《三礼义宗》有云:“大雪为节者,行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节气,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寒冬将至,却也不是雪量最大之时。天仙碧玉琼瑶,冷与热的交锋下,纷扬的鹅毛雪宛如寒日的精灵,带着不谙世事的羞涩与好奇,既心急着赴这场冬日的约会,却又只是温柔地,给世间的纷扰罩上一层雪白的安宁。

 

11月30日,在云南省腾冲市马站乡,草秆结冰凌。新华社发
 
  大雪节气共分为三候:一候鹖旦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此时寒意正盛,寒号鸟收起了尽日的鸣叫;而正所谓盛极而衰,随着阴气达到极盛,世间阳气也逐渐回升,老虎交尾、兰草抽芽,自然的循环又进入新的周期。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万物顺应天时而生,人也在昼夜阴阳的流转中参悟生活的真谛。“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是与雪竹隔窗相闻的两相潜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身处边塞却热情依旧的苍凉姣美;“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雪夜行人心中那份炉温情暖的归乡情思。大雪寒凉,却始终蕴藏生命的炽热;回归静谧,是天地之间独有的浪漫。
 

12月1日,在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朱砂古镇,叶子上结了冰。新华社发
 
  俗谚云,积雪如积粮。大雪不仅为农事点上了休止符,更奏响明年农作的序章。隆冬季节,北方陷入一片冰天雪地,作物停顿生长,人们进入农闲时节,农事活动越不能放松,应趁地封冻未牢,划锄保墒,增温除草。农谚有云,“今冬麦盖一尺被,明年馒头如山堆”。在北方的冬麦区,积雪对冬小麦有明显的保温作用,当寒潮来袭,即使气温骤降,被积雪覆盖的麦田也只会降温几度,积雪为农作物缔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到冬末春初、气温回暖时,积雪逐渐融化而为麦田吸收,成为麦田返青生长的沾溉甘露。而在南方地区,油菜、小麦等春花作物仍在缓慢生长,要留意施好肥,为平安越冬和来春生长打好基础。若下雪时机不好,则要抓紧时机、适时冬灌,提高小麦越冬能力;面对大雪时节常出现的暴雪、冻雨、流凌等天气灾害,必须加强中后期管理,及时松土增肥、蓄水提温,方能将冻害损失降低到最小,保障明年的丰产丰收。
 

12月2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果子结霜。新华社发
 
  大雪节气,全国各地丰富的习俗,共同绘制了冬日里的多彩民俗画卷。所谓“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一到,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腌制“咸货”贮存食材,腌肉、香肠、咸鱼等在人们的门口、窗台、屋檐上成排挂好,浓厚的年味也氤氲在这场景之中。在北方地区,饴糖是大雪前后常见的小吃。“铴锣一敲,甘甜如饴”,这种由玉米、大麦、小麦、粟等粮食发酵制成的甜食,承载着大雪特有的温馨快乐。如遇大雪封河,人们则或是坐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或是细赏“雪花飞舞、漫天银色”,抑或是滑冰嬉戏、打打雪仗,即便手冻得通红,也难掩内心欢愉。此外,许多地方有吃糯米饭、八宝饭的习俗,香软的糯米,配上红豆、莲子、大枣、桂圆,实属驱寒暖胃、老少咸宜。在鲁北民间,人们走动将歇罢,总爱一碗暖乎乎的红薯粥;在北京,人们喜食年糕,又称“消寒糕”,寓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而南京人则会在大雪节气炖上一碗鸡汤,辅以枸杞、木耳等食材熬煮,带来寒冬里一份沁人心脾的鲜美。
 

12月6日,工人在松花江哈尔滨段封冻的江面上采冰。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摄

  大雪时节气温剧降,正是冬令进补、休养生息的好档口。民间素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在低温刺激下,人的神经系统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引得头风发作、胃肠不调等症。此时宜温胃暖脾、养阴益精,有“宜温热柔软,忌生冷坚硬”的习惯,即应适当多食用御寒温性食物,同时又要防止干燥上火。羊肉、鸡肉、鲫鱼、坚果、山楂等食物,都有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功效,也可多食一些黑色的益肾食物,如黑枣、黑芝麻、黑米、黑木耳、乌鸡等。南丰蜜橘、官西釉子、脐橙雪橙等当季的柑橘类水果,亦能让人肺气清肃,有防止鼻炎、消痰止咳之效。而在日常起居上,也应延续“早卧迟起”的规律,着更为保暖贴身的衣物,尤要注意头和脚的保暖,躲避严寒、滋养阴气,让肌体蓄藏更多能量,在万物冬藏中静待春归。
清晨瓦上雪微凝。大雪节气,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万里雪飘中,满世喧嚣归于宁静。让我们在这宁静中寄怀天地、寄情世间,踏雪寻梅寻暖灯一盏,照亮行路漫漫。
 
(责编:张彦、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