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考古现场:已发掘5万件文物 都无比珍贵
2017-07-19 09:3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6年至今,圆明园遗址公园开展3次大规模考古。园区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方米陆地面积,目前只发掘完成5万平方米。但即便如此,也已发掘出5万多件(片)文物。乾隆年间的铜鎏金象首、嘉庆御笔石刻、圆明园所留唯一一尊“地天母”铜像……每件都无比珍贵。
铜鎏金象首
笔者7月14日上午来到圆明园考古挖掘现场,一睹为快。
葫芦范残片和雕刻工艺
“这是我们今早刚发掘的,叫葫芦范”。一进圆明园的如园,到了新赏室遗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课题组组长张中华就兴奋地向笔者介绍起新出土的葫芦范,虽然只是残片,但依稀可见的疏密有致的纹饰,仍然显示出精湛的雕刻工艺。
如园考古,意义非凡。张中华介绍,如园是圆明园中保存最好的遗址,它位于长春园宫门区东侧,是乾隆年间仿明代中山王徐达瞻园而建,嘉庆时期经过大规模重修。目前,已经发掘出延清堂、含碧楼、引胜斋、观丰榭、可月亭等建筑。
沿着新赏室往东,跟随张利芳博士的脚步,来到如园延清堂遗址。“皇帝就是踏着这些台阶来到花园的。”一路上,这位来到圆明园已近3年,几乎每天都要待在考古现场的女博士为笔者展开系统而专业地讲解,“目前,我们对如园的布局、形制、路网结构都基本摸清了,那边就是码头,由于园子太大,皇帝有时候会乘船。”通过地面下陷的柱坑,张利芳推测当时可能修建了月台凉棚,以观赏对面湖中的美景。
粉彩瓷砖和嘉庆御题石刻
粉彩瓷砖和嘉庆皇帝御题石刻,绝对是这次考古中最惊喜的收获。在延清堂正厅发现的是金砖,这在皇家比较常见,难得的是在旁边的殿内发现了粉彩瓷砖,“它的花纹非常精美,给人很愉悦休闲的感觉,而且里面是干沙,受热散热都很均匀,所以这种瓷砖应该是取暖的,这里应该是皇帝休息的暖阁。”张利芳说,粉彩瓷砖的发现让人兴奋。
嘉庆御笔石刻的发掘更是令人惊喜,这两个印章中,一个是玉玺,写着“嘉庆御笔之宝”,另外一个刻有“夙闻诗礼凛心传”。据了解,这一发现在圆明园考古中尚属首次。
印章的样子字迹清晰可辨,但由于石条巨大,暂时还无法挪动。碑刻的内容还深埋在泥沙下面,无法辨认。考古发现延清堂前后都有宽大的露台,据史料记载,皇帝经常坐船从水路而来,直接从延清堂北侧码头上岸,进入如园。延清堂大殿周边还点缀多处云朵石,这也是在其他宫殿建筑中少有的装饰。拥有4个方向出口的假山环岛也是此次考古中的一大发现,处处都显示出江南园林的景致和情趣。
《披青蹬》石刻和铜鎏金象首
圆明园考古小组近日向公众展示了他们21年来的考古挖掘成果。
步入圆明园展览馆后,张利芳指着门旁长约1.5米、宽约0.8米的一块儿“石头”,自豪地说:“这就是《披青蹬》石刻,也是最近出土的。嘉庆皇帝在对如园进行翻修后,给每一个景都题了诗,这首《披青蹬》抒发了在如园漫步的闲适之情。”
同时,我们注意到发掘于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御河内的铜鎏金象首,象牙微挑,眉目传情,脉络清晰,闪闪发亮,吸引游客驻足欣赏。“铜鎏金象首的制作工艺要远远在十二生肖之上,是清代皇家用器精品”,张利芳说。据悉,铜鎏金制品目前挖出仅此一件。
铜鎏金象首是考古队2014年在发掘大宫门河道周边文物时,于河底淤泥中无意发现的。这个泥疙瘩被送进实验室,经半个月清洗后,才露出了自己的“真容”。象首上有长而卷的鼻子、长牙、大耳,制作工艺考究,整体造型精巧,线条流畅自然,神态安详逼真,虽饱经风霜荡涤,但在灯光下依旧金光闪耀。
象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贵吉祥的象征。圆明园考古小组推测,这个铜鎏金象首,也应该是某个器物比如鼎或炉的一部分。在大象摆件被整体运走时,象首可能不小心掉入河中,幸运留存至今。
通过这个象首,可以对圆明园文物和古代制作工艺稍稍“管中窥豹”。鎏金是一种精深的制作工艺,不仅程序繁琐复杂,而且花费金额巨大,铜鎏金象首的出土,代表了清朝铸造技术和鎏金工艺的水平。
圆明园整个园区有100多处景点、240多万平方米陆地面积,考古发掘工作还将继续进行,目前圆明园考古工作中期已规划到了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