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君子气度:孔融让梨 廉颇负荆
2017-06-19 10:25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妇孺皆知。孔融四岁时,和家族中各位兄长一起吃梨,自己直接挑了一个最小的梨。长辈们就问他什么原因,孔融回答:“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他这句话不仅引发孔氏一门的惊喜,更成为古代君子谦让的经典。
兄弟之间的谦让可以使家庭和睦,而同僚之间的谦让可以使国家强盛。战国时,蔺相如屡次不辱使命,被赵王任命为“上卿”,位列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气愤不过,而蔺相如处处忍让。蔺相如认识得很透彻,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正是因为赵国文官武将一条心。如果内部不和,堡垒就会从内部攻破,给秦国攻赵国的机会。在蔺相如看来,个人的面子远远没有国家的安危重要。正是由于蔺相如的谦让,换来了廉颇的“负荆请罪”。“将相和”也成为千古美谈。
西汉宰相丙吉是一位名臣。他的车夫是个北方边关地区的人,生性喜爱豪饮。一次,车夫随丙吉外出,醉酒后竟然在官车上呕吐狼藉。主官府事的人报告丙吉,请求开除这个车夫。丙吉则说:“仅因为醉酒的小过失就开除人家,将来让人家怎么生存?再说,他不过是弄脏车上的垫子。”车夫因此留任。一次,车夫看见驿骑背着红白相间的布袋骑在马上狂奔,知道这意味着战争爆发了。车夫立刻报告丙吉,并请他做好应急准备。果然,朝廷召开紧急会议,丙吉应对如流,而别的大臣都不知如何应答。受到朝廷嘉奖的丙吉感叹说:“部下各有长处,如果我不事先听到车夫的报告,怎么会受朝廷奖励呢。”
唐高宗时,名将裴行俭以爱护部属而著称。“抚士卒在心诚”是他的信条。他曾让部下取名贵的药材犀角、麝香,结果部下不慎而丢失东西。朝廷赐给裴行俭宝马、雕鞍,部下竟想试骑,不料马惊了把雕鞍摔破。这两个部下自感闯下大祸,都吓得逃亡藏匿起来。裴行俭派人找回他们,并且开导说:“你们都是无意出错,怎么因此而自暴自弃?”裴行俭征服西域阿史那都支国后,缴获一个大玛瑙盘,口径有二尺多,非常名贵。部将王休烈捧着这个宝盘给大家看,不慎失手摔碎,吓得趴在地上磕头不已。裴行俭却笑着说:“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于这样呢!”裴行俭的容人之量,使全场为之感动。
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不仅以贤名著称于世,更因度量千古流芳。
康熙名臣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曾因墙基地界问题与邻居叶家产生纠纷。对此,张英回信赋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气度最终成就千古佳话“六尺巷”。张英谦逊待人的传统到儿子张廷玉更是发扬光大。雍正十一年(1733年),科考殿试结束。雍正皇帝钦点三甲,打开弥封考卷,才知道第三名“探花”是张若霭——张廷玉的儿子。文武百官当场道贺,张廷玉却当场跪求:“臣家两代辅臣,世受国恩,而应将前三甲让与天下寒门。”张廷玉的谦让也因此而名垂青史。《清史稿》评:“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古代君子气度,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都能发挥其独特而强大的积极作用。后世之人不可不鉴之。(王丹誉)
兄弟之间的谦让可以使家庭和睦,而同僚之间的谦让可以使国家强盛。战国时,蔺相如屡次不辱使命,被赵王任命为“上卿”,位列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因此气愤不过,而蔺相如处处忍让。蔺相如认识得很透彻,秦国不敢侵犯赵国,正是因为赵国文官武将一条心。如果内部不和,堡垒就会从内部攻破,给秦国攻赵国的机会。在蔺相如看来,个人的面子远远没有国家的安危重要。正是由于蔺相如的谦让,换来了廉颇的“负荆请罪”。“将相和”也成为千古美谈。
西汉宰相丙吉是一位名臣。他的车夫是个北方边关地区的人,生性喜爱豪饮。一次,车夫随丙吉外出,醉酒后竟然在官车上呕吐狼藉。主官府事的人报告丙吉,请求开除这个车夫。丙吉则说:“仅因为醉酒的小过失就开除人家,将来让人家怎么生存?再说,他不过是弄脏车上的垫子。”车夫因此留任。一次,车夫看见驿骑背着红白相间的布袋骑在马上狂奔,知道这意味着战争爆发了。车夫立刻报告丙吉,并请他做好应急准备。果然,朝廷召开紧急会议,丙吉应对如流,而别的大臣都不知如何应答。受到朝廷嘉奖的丙吉感叹说:“部下各有长处,如果我不事先听到车夫的报告,怎么会受朝廷奖励呢。”
唐高宗时,名将裴行俭以爱护部属而著称。“抚士卒在心诚”是他的信条。他曾让部下取名贵的药材犀角、麝香,结果部下不慎而丢失东西。朝廷赐给裴行俭宝马、雕鞍,部下竟想试骑,不料马惊了把雕鞍摔破。这两个部下自感闯下大祸,都吓得逃亡藏匿起来。裴行俭派人找回他们,并且开导说:“你们都是无意出错,怎么因此而自暴自弃?”裴行俭征服西域阿史那都支国后,缴获一个大玛瑙盘,口径有二尺多,非常名贵。部将王休烈捧着这个宝盘给大家看,不慎失手摔碎,吓得趴在地上磕头不已。裴行俭却笑着说:“你又不是故意的,何至于这样呢!”裴行俭的容人之量,使全场为之感动。
清代名臣张英、张廷玉父子不仅以贤名著称于世,更因度量千古流芳。
康熙名臣张英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在安徽桐城,曾因墙基地界问题与邻居叶家产生纠纷。对此,张英回信赋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气度最终成就千古佳话“六尺巷”。张英谦逊待人的传统到儿子张廷玉更是发扬光大。雍正十一年(1733年),科考殿试结束。雍正皇帝钦点三甲,打开弥封考卷,才知道第三名“探花”是张若霭——张廷玉的儿子。文武百官当场道贺,张廷玉却当场跪求:“臣家两代辅臣,世受国恩,而应将前三甲让与天下寒门。”张廷玉的谦让也因此而名垂青史。《清史稿》评:“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古代君子气度,小到修身、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都能发挥其独特而强大的积极作用。后世之人不可不鉴之。(王丹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