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传统文化找灵感,毕业展能看懂了


  步入6月,京城各大美院接连迎来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毕业展。在这里,可以遇见未来的艺术家在青年时代的奇思妙想,也能预知接下来若干年可能出现的艺术新潮。与往年相比,曾经大热展场的VR、AR技术开始隐退,一度被视为老土的传统文化如今成为学子们灵感的新来源。

  率先登场的中央美院毕业季以“约定”为主题,集中展示858名本科毕业生的2000余件作品,包括油画、书法、雕塑、平面设计、装置艺术等。这里最为讨巧的是那些让人有历史亲近感的作品。来自城市设计学院的张恩岩选取中国古代绘画扛鼎之作《韩熙载夜宴图》为创作出发点,模仿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做成一段“古今对话”——用当代的手段与语言,再述一遍当年的情景与故事。距此不远的是李丹的作品《思·复归》,她依据《山海经·东山经》中对姑逢山中的神兽獙獙之文字描述,做出其生物角色的概念设计,实现抽象文字思维到具象视觉思维的转换。“这样的展品很像一部可视化的历史读本,大多数人都看得懂。”每年这个季节都来展场逛逛的黄书燕,今年最大的感受是终于能和作品对上话了。

  接踵而至的清华美院毕业展今年也排出了超强阵容,此次共展出262位毕业生的600余件(套)作品。染织服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优势学科均有不少上乘之作,最受关注的则是那些发掘自传统文化的作品。视觉传达设计系学生王宇昕的毕业作品,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为题,通过《腔》和《古乐、孤本与温存》两件作品,通过每个部分版式的变化,不同的文本节奏,不同纸张的触感,将老腔音乐物化成书籍。她说,在与老腔艺人频繁接触中,自己打定主意要将这种对生命饱含深情,又自带沧桑、悲壮的民间优秀音乐曲种传播开去。

  在艺术评论者王鸿艺看来,“毕业生作品不再片面追求新概念,倚重新技术,而是潜心从本土文化里找寻创作灵感,讲述参观者看得懂的故事,体现他们在走向成熟、自信。”

  清华美院毕业展厅里,一件装置作品以传统水墨山水为蓝本,拉近了与参观者的距离。

  记者观察

  参观者素质何时也能“毕业”?


  如今的毕业展越来越像校外美术馆、博物馆推出的精品展,看点不少,人声鼎沸。

  原本只是各大艺术院校墙内的毕业展,在推倒藩篱后,迎来万千参观者理应是好事儿。学生作品居然也有足够吸引力,浮躁的社会对美的需求尚如此之巨。然而,待走完一遍展厅后,你才会发觉,美好的表象遮不住残酷的现实。

  贴心的同学为了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自己的作品,有意撤除了围栏,结果作品表面被摸得漆黑,一些零部件更是不知去向;还有参观者抑制不住冲动,随意挪动作品摆设的方位和朝向;更有一些年轻父母将五六岁的孩子领进门,任由孩子在里面打闹,滋水枪里射出的水柱瞬间把一些不耐水的材料摧毁得七零八落。

  学生们很心痛,毕竟这是他们四五年学习后最用心的一次成果展示。他们只得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心血,一遍遍张贴“请勿触摸”,抑或轮番到展厅“站岗”。而这原本不是他们的初衷。“我们渴望与社会互动,却又很担心受到伤害。”一名毕业生的进退两难,道出了不少同学的心声。

  固然,学校和展场需要提高安防级别,就像象牙塔之外的众多展馆一样,但囿于各方面原因,也难实施。根治之道还在于参观者尊重创作者的劳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个人应该都不想有那么一天,毕业展因不堪重负,不再对社会开放。学生挥一挥衣袖毕业了,诸位看官也该“毕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