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选童书太纠结? 不如问问孩子想读什么
2017-05-31 14:35
来源:中国青年报
母亲说:“我第一次当妈妈,没有什么经验,不知道怎么对你。”
4岁的儿子自信应答:“我从生下来就是一个宝宝,我很有经验,你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吧。”
这位母亲是《北京晚报》编辑、专栏作者李峥嵘。后来,在遇到选童书这件事时,她竟然真的“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年幼的儿子。
在由新浪读书、微博读书联合主办的“微博童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上,《沐阳上学记》《四季的韵脚——中华二十四节气儿童诗》《市场街最后一站》《和爸爸一起读书》等作品登上“十大好书”榜单。
当提及“解剖亲子阅读误区,指导父母如何选书”这个问题,童书研究者黄纷纷指出,为什么家长存在选书困惑?一方面是儿童读物数量巨大,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了解。“我们现在知道有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区别,是不是还有阅读年龄的区别?有的孩子6岁就和人家12岁的孩子阅读差不多了,有很小的孩子已经能读《哈利·波特》。有些家长看不到,年龄越低,亲子阅读做得最缺乏,家长越容易一刀切”。
“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图书时,真的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太多的网上比较自由的公号或者微信朋友圈里毫无根据的东西。第一,作为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第二,要相信专业,有担当的评委或媒体。”中国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表示。
对于选书,李峥嵘选择高度信任孩子——从来都不是她给孩子选童书书单,而是孩子主动向她输出自我见解。
李峥嵘给儿子读的第一本书是《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在2岁半那年。“给他带了这本书,他不停地要我给他讲这个故事,但不能描述为什么喜欢。”大概两年前,李峥嵘开始写儿童读书的专栏,起初下笔毫无头绪,“只好回家请教儿子”。李峥嵘挑了一本自己很喜欢的《窗边的小豆豆》,儿子却说:“我不喜欢。”还反问她:“你为什么喜欢?”李峥嵘答:“这个学校多好啊,我从小就梦想能够在巴学园里上学。”儿子说:“你从小就向往这样的学校,为什么你到现在都没有搞出这样的学校,我们到现在都没有上这个学校呢?”李峥嵘想了想:“哦,好有道理。”
所以,她的第一篇童书专栏,就写儿子为什么不喜欢《窗边的小豆豆》。
“我不只是要指导小孩,我是真心地说,我不懂看童书,我都要问我儿子。有一天他们寄给我一本书,没有一个字,我跟我儿子说:‘你跟我说说这个书讲什么?’他就跟我讲了一遍。”本该掌握挑书主导权的李峥嵘,反而变成了忠实听众。
童书出版人三川玲一直在观察孩子是怎么读书的,结果发现,他们并不是按照必读书目来读书,而是会按兴趣驱动来读书。三川玲的女儿只喜欢猫,因此只阅读有关猫的书。“她根据这个主题像滚雪球一样,把天文、地理、动物习性、文学、幽暗的人性、哲学几乎都读了,这种方式可不可以呢?如果我们要让孩子真正读书的话,需不需要孩子这个阅读特性呢?”
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信任孩子的思考能力,如此这般“放任”的态度未尝不是理想的读书教育。在“微博童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中,《市场街最后一站》《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这两本书曾被李峥嵘写进专栏。她还读了多莱尔夫妇创作的另外一本神话书,里面讲有个魔鬼的眼睛变成了碎片,如果谁捡到碎片,那么看世界就会美丑颠倒。当李峥嵘跟儿子讲这个故事时,强调这是神话,不是真的。儿子却非常坚持,“这就是真的,现在很多人看事情还是会把美的看成丑的,他们就是戴上了魔鬼的眼镜”。李峥嵘颇为感慨,自己能够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的最大幸福在于,是孩子告诉她应当如何阅读。
(沈杰群)
4岁的儿子自信应答:“我从生下来就是一个宝宝,我很有经验,你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吧。”
这位母亲是《北京晚报》编辑、专栏作者李峥嵘。后来,在遇到选童书这件事时,她竟然真的“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年幼的儿子。
在由新浪读书、微博读书联合主办的“微博童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上,《沐阳上学记》《四季的韵脚——中华二十四节气儿童诗》《市场街最后一站》《和爸爸一起读书》等作品登上“十大好书”榜单。
当提及“解剖亲子阅读误区,指导父母如何选书”这个问题,童书研究者黄纷纷指出,为什么家长存在选书困惑?一方面是儿童读物数量巨大,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了解。“我们现在知道有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区别,是不是还有阅读年龄的区别?有的孩子6岁就和人家12岁的孩子阅读差不多了,有很小的孩子已经能读《哈利·波特》。有些家长看不到,年龄越低,亲子阅读做得最缺乏,家长越容易一刀切”。
“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图书时,真的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太多的网上比较自由的公号或者微信朋友圈里毫无根据的东西。第一,作为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第二,要相信专业,有担当的评委或媒体。”中国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表示。
对于选书,李峥嵘选择高度信任孩子——从来都不是她给孩子选童书书单,而是孩子主动向她输出自我见解。
李峥嵘给儿子读的第一本书是《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在2岁半那年。“给他带了这本书,他不停地要我给他讲这个故事,但不能描述为什么喜欢。”大概两年前,李峥嵘开始写儿童读书的专栏,起初下笔毫无头绪,“只好回家请教儿子”。李峥嵘挑了一本自己很喜欢的《窗边的小豆豆》,儿子却说:“我不喜欢。”还反问她:“你为什么喜欢?”李峥嵘答:“这个学校多好啊,我从小就梦想能够在巴学园里上学。”儿子说:“你从小就向往这样的学校,为什么你到现在都没有搞出这样的学校,我们到现在都没有上这个学校呢?”李峥嵘想了想:“哦,好有道理。”
所以,她的第一篇童书专栏,就写儿子为什么不喜欢《窗边的小豆豆》。
“我不只是要指导小孩,我是真心地说,我不懂看童书,我都要问我儿子。有一天他们寄给我一本书,没有一个字,我跟我儿子说:‘你跟我说说这个书讲什么?’他就跟我讲了一遍。”本该掌握挑书主导权的李峥嵘,反而变成了忠实听众。
童书出版人三川玲一直在观察孩子是怎么读书的,结果发现,他们并不是按照必读书目来读书,而是会按兴趣驱动来读书。三川玲的女儿只喜欢猫,因此只阅读有关猫的书。“她根据这个主题像滚雪球一样,把天文、地理、动物习性、文学、幽暗的人性、哲学几乎都读了,这种方式可不可以呢?如果我们要让孩子真正读书的话,需不需要孩子这个阅读特性呢?”
尊重孩子的阅读兴趣,信任孩子的思考能力,如此这般“放任”的态度未尝不是理想的读书教育。在“微博童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中,《市场街最后一站》《多莱尔的希腊神话书》这两本书曾被李峥嵘写进专栏。她还读了多莱尔夫妇创作的另外一本神话书,里面讲有个魔鬼的眼睛变成了碎片,如果谁捡到碎片,那么看世界就会美丑颠倒。当李峥嵘跟儿子讲这个故事时,强调这是神话,不是真的。儿子却非常坚持,“这就是真的,现在很多人看事情还是会把美的看成丑的,他们就是戴上了魔鬼的眼镜”。李峥嵘颇为感慨,自己能够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的最大幸福在于,是孩子告诉她应当如何阅读。
(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