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最重要的是让非遗“活起来”










 
       图片由上及下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康新琴、上海绒绣项目传承人唐明敏、上海剪纸项目传承人奚小琴、海派非遗代表性项目“吴歌”、海派非遗代表性项目“摇快船”。(詹皓)

       “有外国人问我要把手艺传给谁,我想传给女儿啊,如果有人想学,我也愿意免费教给他们的。”乌泥泾最后一代“织布娘”、黄道婆的传人、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传承人康新琴的话,代表了所有海派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心声。

       《上海市非遗保护条例》实施一年来,市文广局不但组织进行了非遗普查、项目记录、数字化管理、经费保障、宣传推广、展示创新等,更重在非遗的活态传承,开展青少年教育、研习培训计划、文化产品化转型等。如何让非遗“活化”在当今生活中?一大批海派非遗传承人对此感触良多。

       现实困境

       传承要吃得起苦沉得住气

       现年70多岁的木版水印技艺项目传承人蒋敏,曾在朵云轩主刻过《十竹斋书画谱》等一系列获奖精品。他说,学木版水印这门技术,前面几年都是在打底子,要想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非得十年的历练不可。虽然得花费那么多时间,但还是不乏热爱这项技艺的人。蒋敏在大学里教过的一些学生,毕业后也有到朵云轩来工作的,虽然待遇不高,但他们仍愿意干下去。当然,也有很多人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放弃。蒋敏曾带过一位中国美院毕业的学生,当学徒时一个月工资才2000元出头,还有户口、住房等现实问题,但她都克服了。最近她打电话来说,房租又涨了,她压力很大,可能要打退堂鼓了。所以非遗技艺的传承的确面临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


       现年59岁的上海绒绣项目传承人唐明敏也说,自己绒绣公司里能绣的人现在只有四五个,有的绣工年纪大了,陆续回去了。这些老绣工来自以前的国营绒绣厂,他们退下去了却没有年轻人来传承。曾经也有徒弟来学过,但没多久就走了,一是经济上的原因,二是年轻人静不下心来,绒绣需要一针一线,耐得住寂寞。

      上海“面人赵”项目传承人赵艳林对此也深有体会,她说,非遗就是要提倡社会传承。中国很多技艺都是家族传承,还传男不传女,也是因此,北派面塑就陷入了困境,现在只有一个传人了。“我们‘面人赵’,不但传给孩子,还在学校里传承,学生们主要是出于兴趣爱好,但也顶着生活压力。有些人的收入少得可怜,但还在继续做着,特别不容易。”赵艳林的父亲曾带过一个男学生,从事面人技艺十多年,后来实在做不下去,跳槽当设计师去了。

       海派玉雕传承人洪新华说,在我这里,上海本地的徒弟已经很少了,大都是外地的。本地小孩即便考不上大学,也不愿意做这个行当,家里条件好,哪怕养在家里,他们也不会来做,毕竟做玉雕要吃得起苦,沉得住气,然而现在,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

       传承除了普及还要有高精尖

       除了现实压力,上海剪纸项目传承人奚小琴提到了传承中普及和提高的问题。她说,非遗传承是个金字塔式的结构,现在非遗普及做得非常好,活动很多,但是普及学习不可能学得很深入,我的学生业余去街道里教剪纸,学习的人老的小的都有,但在职的人不大有,这些人学习只是玩玩。金字塔上层的高精尖人才培养,目前还存在问题,学深学透传统手工艺,与现行政策能否使他们的收入与社会发展持平有切身关系,所以传承还需要努力。

       探寻出路

       传承人在时代发展中浮沉

       非遗传承的困境,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有关系。紫檀雕刻传承人屠杰提出了“以商养艺”的传承思路。他说,我能够从事紫檀雕刻几十年,就是通过经商来养活我的艺术创作。老一辈传承人甘于清贫的艺术献身精神打动了我,但我同时又觉得难过,掌握绝技之人不应该生活得如此艰难。传承人首先要生存下去,于是我就在海内外创办了多个企业,经营比较成功,使得我有了足够的财力去进行艺术创作,并弘扬祖国的紫檀雕刻文化。

       奚小琴通过自己40多年的剪纸经历总结道,“剪纸艺术经历了多次低潮和高潮。上世纪80年代末单位由事业转企业,开支就靠卖作品,当时外国游客多,剪纸相对好卖。90年代后期,旅游业竞争激烈,回扣风盛行,对剪纸销售冲击很大。近十几年,国家开始重视非遗保护,成立工艺美术博物馆,发放传承补贴,有的地方还收购作品,我们还有授课费等,就不用过于为生计发愁了。”

       不断探索力求“活化传承”

       赵艳林说,中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对传统手工艺冲击最大,机器让手工业面临消失的危险,所以国家才要成立机构来保护非遗。但我们自己也要寻找出路,不能被时代给碾碎。比如面塑,出路在哪里?我认为一是要进入学校教育,捏面人需要手脑结合,有助于开发孩子们的大脑;二是要开发面人的食用功能,有人跟我学面塑,说要把这个技艺用到点心制作上去,我想,这也许是一条出路。

       唐明敏也在思考传统绒绣和文创产品的结合。她的公司近年来开始做时尚的文创产品,想法是公司里一位老绣工的儿子提出来的。既然传统绒绣路子走不通了,那就应该多创新。他们跟一些品牌合作,设计出嫁接绒绣的男鞋,每种产量只有几双,价钱卖到几千块,但是弄潮儿们很喜欢。现在唐明敏的公司也创建了自己的品牌,纯手工的绒绣手包甚至成为了国礼。唐明敏说,文创产品能做好,学徒的待遇能提高,能让他们看见这门手艺的未来市场,我相信年轻人会愿意来好好学的。

       如今,各种让非遗项目融入生活的试点也陆续推出,“上海重阳糕礼盒”“上海老味道礼盒”“金山农民画点亮金山农产品”等,已经受到市民的欢迎。青浦区朱家角镇也把海派非遗代表性项目“摇快船”“吴歌”“江南丝竹”作为旅游项目进行推广,文旅结合,为游客们增添了游兴,也让古老的非遗项目重新活了起来。

       上海市文广局副局长王玮表示,非遗保护有多种形式,有的需要抢救,有的要讲究传承,有的要进入生活,有的要和它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保护,我们探索、鼓励用不同的方法来保护海派非遗,最重要的就是“活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