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路上的邮政报刊亭 云报全媒体记者 刘嘉 摄影报道

 
  5月3日,春城晚报刊登了“报刊亭去哪了”的报道,引发热议。随后,记者再次走上街头,体验了找报刊亭买报纸的艰难和报刊亭承包者的经营之苦。一方面,仍有民众需要在报刊亭买报纸;另一方面,由于经营困难,报刊亭渐渐成为经营者的鸡肋……

  街头买报,难!

  走50分钟才买到


  买份报纸有多难呢?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3点,记者以昆明市南屏街为起点,在半径800米范围内,东至青年路口、北至人民中路、西至五一路、南至碧鸡坊……根据手机地图显示,这一范围内的报刊亭共有6个。

  记者找了近50分钟,行程2.6公里后,才在正义路上的一个邮政报刊亭买到了一份当天的报纸。实际走访过程中,仅有正义路和宝善街上有正在经营的报刊亭。

  有些报刊亭要么早已关闭,要么根本没有报纸卖……南屏街作为昆明市的闹市区,要买一份当天的报纸都如此之难,可想而知,市民要在自家门口附近买份报纸有多难了。

  街头卖报,苦!

  经营不易举步维艰


  “报刊亭如果再没有扶持政策的话,前途渺茫……”在新闻路上经营一家邮政报刊亭的张先生说,“以前这条路三五百米就有三四家报刊亭,现在就只有我这一家了。”

  张先生介绍,昆明市的报刊亭大多是邮政报刊亭和博览报刊亭,两家都严格规定不允许卖报刊以外的东西,“如果被发现,就要取消报刊亭经营资格。”

  昆明市巡津街上一个报刊亭的经营者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每个月要完成管理方的报刊销售任务,没有卖完的不能退,因此过期报刊只能低价贱卖。“有的杂志只能卖几块钱,实在卖不掉的就只能当废纸卖掉。”

  陈先生说:“卖报纸杂志每个月要亏几百元,如果不靠卖点水支撑着,那就没有收入了。”

  多元经营,乱!

  报刊亭变小卖部


  记者在西山区近华浦路和云山路交叉路口,看到汪女士经营的报刊亭摆满饮料、瓜子、面包等各种零食。柜台上放着一沓报纸,但很不显眼。

  汪女士介绍,签合同时不知道报刊亭已经过期,办理营业执照时才得知,办不了许可证了。只卖报刊利润太低,连租金都不够,所以才卖一些零食来维持生计。

  记者了解到,报刊亭进行多元经营已是普遍现象,同一条街上经营另一个报刊亭的刘女士则用报刊亭晚上卖烧烤,“白天我不怎么开门了,光卖报纸完全不能维持。”此外,不少报刊亭上都贴有招聘广告或被人乱涂乱画。

  西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棕树营中队的工作人员介绍,报刊亭的使用期限是15年,目前大部分都已到期了,如果过期后没有补办手续的将全部取缔,经营性质已改变了的也将取缔。

  买卖之间,情!

  买报卖报默契好


  在汪女士的报刊亭,虽然买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但该报刊亭仍有一批自己的老主顾。

  40岁左右的李先生朝报刊亭走来,在离柜台还有两三米的地方,汪女士就抽出一份《春城晚报》递了出去,李先生默契地拿过报纸,然后把钱递了过去,非常默契。

  汪女士称,都是老主顾了,他们要买什么报纸她都清楚。说着,汪女士又抽了一份彩票内容的报纸,一手递报一手收钱完成了一次卖报。

  汪女士说,许多老年人都会把她这里当做一个休息点,有的来买报纸,不买报纸也来拉拉家常。买报纸的张大妈就说:“手机电脑我们用不来,就看看报纸了解新闻。久而久之习惯了,每天必须来一下。”

  声音

  ● 虽然在电脑、手机等新媒介冲击之下,国民阅读习惯发生较大改变,然而,一个城市应满足不同层次阅读人群的需求。政府部门不应仅仅将报刊亭看成是“卖报纸”的,希望能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协调解决报刊亭的问题。

  ——报刊亭经营者张先生

  ● 报纸字体大,为读者提供筛选过的信息,符合中老年人和不喜欢搜索浏览的人的阅读习惯。同样是看新闻,我看报纸半小时和看手机半小时,眼睛的感受的确不同,看手机眼睛会明显酸胀干涩不舒服,看报纸就不会,看着也舒服些。

  ——64岁的老读者戴大爷

  ● 20多年来,我每天都来报刊亭买《春城晚报》和《参考消息》。报刊亭讲究信誉,一般不关门,自己买报看报都很有保障,我们离不开报纸。所以,报刊亭一定要坚持经营下去,要不我们就没有地方买报纸了。

  ——70多岁的买报人陈大爷

  经营之艰

  报刊亭经营者

  张先生的账单

  ★月租:近2000元

  ★保本:每天至少要卖150份报纸(去除电费)

  ★销量

  曾经:每天能卖200多份(当时同一条街上有3家报刊亭)

  现在:每天只能卖近100份(目前同一条街上仅一家报刊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