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盛携手 推进文化传承——清华大学联手华商共建“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
2015-09-02 18:18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作者:中国文化人物
著名国学家、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会长钟廷森,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妇女组主任陈秋霞为仪式揭牌(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著名国学家、著名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在成立仪式上讲话(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讲话(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元军讲话(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刘石讲话(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会长钟廷森讲话(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出席仪式的学者们共庆“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成立(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会长钟廷森及其夫人陈秋霞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致力于中国的文化建设,为“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捐赠400万元(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外侨胞联系祖国的情感纽带,无论是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考虑,还是从我们骨肉同胞的亲情考虑,支持海外华人社会开展华文教育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近代以来,华侨华人捐资助学、兴办教育蔚然成风,在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促进了中西文化与理念的交流。
日前,“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旨在向海外华人、留学生以及广大书法爱好者弘扬中国书法及传统文化,促进书法与文化研究的发展。马来西亚金狮集团董事长钟廷森夫妇为“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捐赠400万元。此前,钟廷森夫妇还为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捐赠300万元。
揭牌仪式上,钟廷森先生代表夫人陈秋霞女士共同表达了海外同胞渴望参与祖国文化交流与建设的愿望。希望能够将祖国的传统文化介绍传播到东南亚的华侨界,进而发扬到全世界,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辉煌,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更加友善。
洋装穿在身 心依然是中国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鼓励海外侨胞积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更好地发挥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扩大对外友好交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钟廷森是金狮集团主席和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主席,1978年开始投资建设钢铁厂,由于生产的钢铁产量占马来西亚钢铁总产量60%,因此被称为“钢铁大王”,2007年晋身马来西亚十大富豪。其妻则是70、80年代影星陈秋霞。也是百盛基金会主席。多年来, 钟廷森先生与太太陈秋霞女士一起在传承祖国传统文化,沟通海内外文化交流与慈善事业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倍受世人称赞。善款数目最多的一次是在2006年在马来西亚为重建一所百年历史的华文中学筹得的两千余万元善款。
2010年,金狮集团与清华大学开始了首次合作。
当年5月,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与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签署“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基金”合作协议。董事长钟廷森先生、百盛基金会主席陈秋霞女士向新近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的《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捐赠基金,用于学报奖励优秀论文,吸引优秀稿源,凝聚国内外优秀学者,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基金以中国百盛集团名义捐赠,每年20万元,连续捐赠15年。
2011年4月19日,首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共有4篇文章获特等奖,13篇文章获一等奖,获奖文章全部发表于2006年至2010年间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王学典教授的《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胡鞍钢教授的《特大地震灾害的应对周期》等文章获奖。
正是在颁奖活动上,非常喜爱中国书画文化的钟秋霞女士代表钟廷森提出,为了祝贺清华的百年校庆,想再与清华大学有进一步的合作,以表达海外中华儿女血脉相连、情感相通、利益相关,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愿。经过磋商,双方决定成立“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经过一年的筹办,2012年4月,“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
目前仅在东南亚国家就有五千万华侨,很多国家以前没有教中文的,华侨社团每年要花接近八亿人民币来资助600间小学、60多间独立中学,还有大学的奖学金。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日益强盛,如今很多国家对中文都采取开放的态度,印尼等国都可以公开教授中文。因此,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非常愿意在教育方面做些工作。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
聚百年积蕴,再创世纪新篇
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的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广大清华师生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在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史册上写下了自己的隽永篇章。
建校伊始,清华秉持科学救国理想,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一批学界泰斗在清华园里潜心治学、精育良才,形成了名师荟萃、鸿儒辉映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填补了我国现代科技的诸多空白。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共创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培养出了梁启超、冯友兰、陈岱孙、费孝通、钱钟书、吴晗、曹禺、季羡林等一大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大师,叶企孙、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等一大批我国自然科学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以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等清华人中的佼佼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祖国教育、科研、建设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重视因材施教、实践锻炼、能力培养,努力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原子能、无线电等一批国家急需的新技术专业,积极参与“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完成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密云水库等重要设计,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弘扬大学精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2011年,是清华大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启动,自主招生“新百年计划”正式推出,就业毕业生中八成以上选择到国家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在校留学研究生规模稳居全国高校首位;19项成果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奖,包括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和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成果入选201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社会科学论文进入国际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排名;三位教授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院院士总数继续居全国高校首位;新清华学堂、音乐厅、校史馆、文科图书馆等一批百年校庆重点建设项目相继落成。
2012年,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第三个九年的开局之年,也是清华大学新百年征程的起步之年。全球经济、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共同问题仍将继续,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也将持续面临更多的挑战。走过百年风雨的清华大学,一如既往地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以卓越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