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坚持崇高艺术理想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记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记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
2017-08-11 09:15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作者:罗光乾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也是一位身兼数职的文化官员,而两种角色他都游刃有余、皆有建树。(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杜牧诗意》 97×180cm 2005年 王明明作品
《八月的吐鲁番》 219×142cm 1999年 王明明作品
《连年有鱼》 68.5×68.5cm 2003年 王明明作品
《高原夏日》 138×69cm 2011年 王明明作品
《春山雅集图》 177.5×115cm 2013年 王明明作品
《幽居唐马焦花小院》 68×68cm 2000年 王明明作品
《丽日》 78×43cm 2013年 王明明作品
《高原摇篮》 365×144cm 2000年 王明明作品
《曹雪芹今秋著书图》 2004年 王明明作品
《雪晴》 180×98cm 2004年 王明明作品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既是对文艺重要作用和崇高地位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切实担当起历史使命的殷切期待。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也是一位身兼数职的文化官员,而两种角色他都游刃有余、皆有建树。作为书画艺术家,他坚持崇高的艺术理想,博综邃于艺,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皆有所涉,亦都咸自成风,是为当代中国画坛之大家;作为北京画院院长,他坚守创院理念,进行观念创新,以出精品、出人才为主旨,改革并完善了一套全新的用人及管理机制,不遗余力地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体现了作为国办画院的文化责任及历史担当。
王明明的创作在中国画坛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几十年了,他稳健地在走着自己的路,不断推出自己的新作,鲜明的个人风格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但王明明却深有感触地说:“艺术之路,越走越难。”这不是他自谦之词,而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深切体验,也说明他在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明明刻苦学习中国画创作,求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诸名家,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
王明明在北京画院这个曾会聚了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王雪涛等艺术大师的“大匠之门”潜心耕耘,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清新典雅、诗意盎然的独特艺术风格。
作为当代画坛实力派画家,王明明从未放弃过对传统的坚守与改造。他认为只有充分认识传统精神的伟大,才能使自己有较高的起点。
在王明明看来,中国画发展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有如此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其依托中国文化,有一个强健的“心脏”、“肌体”及“造血机制”作为保证。中国画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以此制约“气血”在一个无形的“管道”里运行,结晶出一幅幅经典佳构。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最大特色。因此,在各种思潮和技法扑面而来的时代环境中,王明明依然守望在传统的沃野之中。
2000年,王明明被任命为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上任之后,主持策划了一个个大型专题展览,让沉寂已久的北京画院画家们兴奋不已,纷纷拿出自己的满意作品。接着,他又数次组织北京画院的作品赴冰岛、伊朗、马来西亚、日本、希腊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专题展览,既让画家们开阔了眼界,又为北京的美术发展和文化建设、交流创造了机遇。北京画院在王明明的带领下,一如既往地坚守创院理念,并在此精神的指导下,进行观念创新,对画院的建设及发展做了一定调整,画院的一切工作皆为出精品、出人才这一主旨服务,改革并完善了一套全新的用人及管理机制,在创作、研究、培养人才的同时,还承担起对传统中国绘画经典的收藏、挖掘、梳理、研究、传播等任务,体现了作为国办画院的文化责任及历史担当。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近年来,王明明充分发挥北京画院的优势,大力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合作发展中,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又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中国,一个改革发展、文明进步的中国。
置身深刻变迁、恢弘广阔的时代舞台,伴随着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实脚步,王明明与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一道,必将在与人民同行、和时代共进中开创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作者 罗光乾)
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也是一位身兼数职的文化官员,而两种角色他都游刃有余、皆有建树。作为书画艺术家,他坚持崇高的艺术理想,博综邃于艺,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皆有所涉,亦都咸自成风,是为当代中国画坛之大家;作为北京画院院长,他坚守创院理念,进行观念创新,以出精品、出人才为主旨,改革并完善了一套全新的用人及管理机制,不遗余力地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体现了作为国办画院的文化责任及历史担当。
王明明的创作在中国画坛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经几十年了,他稳健地在走着自己的路,不断推出自己的新作,鲜明的个人风格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但王明明却深有感触地说:“艺术之路,越走越难。”这不是他自谦之词,而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深切体验,也说明他在不断地为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上世纪七十年代,王明明刻苦学习中国画创作,求教于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诸名家,打下坚实的绘画基础。
王明明在北京画院这个曾会聚了齐白石、叶恭绰、陈半丁、王雪涛等艺术大师的“大匠之门”潜心耕耘,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清新典雅、诗意盎然的独特艺术风格。
作为当代画坛实力派画家,王明明从未放弃过对传统的坚守与改造。他认为只有充分认识传统精神的伟大,才能使自己有较高的起点。
在王明明看来,中国画发展两千余年而经久不衰,有如此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其依托中国文化,有一个强健的“心脏”、“肌体”及“造血机制”作为保证。中国画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追求,以此制约“气血”在一个无形的“管道”里运行,结晶出一幅幅经典佳构。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是中国画发展的最大特色。因此,在各种思潮和技法扑面而来的时代环境中,王明明依然守望在传统的沃野之中。
2000年,王明明被任命为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上任之后,主持策划了一个个大型专题展览,让沉寂已久的北京画院画家们兴奋不已,纷纷拿出自己的满意作品。接着,他又数次组织北京画院的作品赴冰岛、伊朗、马来西亚、日本、希腊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专题展览,既让画家们开阔了眼界,又为北京的美术发展和文化建设、交流创造了机遇。北京画院在王明明的带领下,一如既往地坚守创院理念,并在此精神的指导下,进行观念创新,对画院的建设及发展做了一定调整,画院的一切工作皆为出精品、出人才这一主旨服务,改革并完善了一套全新的用人及管理机制,在创作、研究、培养人才的同时,还承担起对传统中国绘画经典的收藏、挖掘、梳理、研究、传播等任务,体现了作为国办画院的文化责任及历史担当。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近年来,王明明充分发挥北京画院的优势,大力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合作发展中,努力向世界展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时又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中国,一个改革发展、文明进步的中国。
置身深刻变迁、恢弘广阔的时代舞台,伴随着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实脚步,王明明与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一道,必将在与人民同行、和时代共进中开创文艺事业发展繁荣的新局面。(作者 罗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