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梵高作品《绷带裹耳嘴含烟斗自画像》   



文森特·梵高作品《麦田》

  

文森特·梵高作品《罗纳河上的星夜》   



文森特·梵高作品《鸢尾花》   



文森特·梵高作品《红罂粟与雏菊》   


 
 




       荷兰后印象派代表性画家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他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在梵高短暂的一生之中,他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am van Gogh,1853-1890),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出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格鲁特·曾德特的一个牧师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乡下渡过的,这唤起了他对大自然、农民和劳动的热爱。1880年梵高开始学油画,这对于一个已经27岁的人来说是有些晚了,然而,对艺术狂热的激情、对生活执着的爱,和他那献身人类的宗教般的情感,却弥补了这一不足,使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超乎寻常的业绩。
       梵高早年因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画面色彩并不明快。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通过他的弟弟提奥而结识了印象派的画家,尤其是毕沙罗,这使他突然发现了色彩的力量,他的调色板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点彩法等。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于是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并在此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37岁时,用左轮手枪在奥维尔麦田自杀,短短的艺术生命中共创作了2000幅作品。梵高的一生都是在贫困和无人理解的孤独中度过的,精神一度很不正常。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不断地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他的《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艺术家头缠绷带,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愤和绝望的感情,整个画面好像处滚动的波涛之中,汹涌的狂流似乎在威胁着狂热不安的画家,给人造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量。
       梵高的一生充斥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爱情悲惨,饥苦交加,备受冷雨与摧残。梵高的作品在生前只卖出过一幅,可是在他死后,却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了世人以天价竞购的对象;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咖啡馆展出我自己的作品”,梵高去世百年,欧洲争相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梵高及其艺术作品开启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并成为西方艺术史上“表现主义”的艺术先导。梵高的艺术“是献给将来的”,他不朽的艺术肉体将在世界艺术史上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