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魂——吴长江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2017-12-19 17:44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高原之魂――吴长江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瑞士联邦前总统帕斯卡尔·库什潘等领导出席开幕仪式并剪彩(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嘉宾及新闻媒体界代表出席了开幕式(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吴长江向瑞士联邦前总统帕斯卡尔·库什潘中外嘉宾介绍“青藏高原系列”作品的创作心得(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10月20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的“高原之魂――吴长江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举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云耕,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瑞士联邦前总统帕斯卡尔·库什潘等领导出席开幕仪式。
本次展览既是对吴长江艺术创作的历时性梳理,也是他近年来赴高原写生创作作品的一次较为全面的集中展示。展览集中展出吴长江历年来创作的版画、素描、水彩作品数十幅,集中呈现了一系列藏族人物朴野纯真、亲切感人的肖像,也让人看得到吴长江质朴淳厚、刚健沉实的绘画风格。
在吴长江的艺术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审美追求的主线,这就是强悍中蕴涵着质朴、深厚的力量之美。他的作品并不是对高原的直接摹写,而是从人性角度对它的全新阐释和理解。本次展览展出的数十件作品,无论是版画、素描,还是水彩,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最近新作,无不体现出深厚磅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面向永恒的视觉人文理想。
30年30多次入藏写生
吴长江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从大学期间的实习到留校任教,他不仅对版画,尤其是石版和铜版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挖掘、运用和发展,并将对艺术语言的锤炼与青藏高原题材融为一体。虽然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之职,但谈起西藏,吴长江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他对藏族文化的热爱绝不仅仅止于绘画,举凡藏区风俗民情、高原人文地理等都是他喜爱的:“藏族人表现出来的是乐观和豁达,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是人很强悍,精神状态也非常棒,每个画家捕捉的藏民状态不一样,他们不是苦,他们有他们的信仰,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练就了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
吴长江第一次入藏是在1981年4月,那一年,吴长江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学一起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写生,并途经若尔盖、红原等地,从此开始了他至今长达30年30多次深入藏区生活写生创作的几万里行程。1983年暑假,他初次登上了巴颜喀拉山口,充分领略了青藏高原苍茫粗犷的气势。高原的山水和人物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启发了他的灵感30多年来,吴长江几乎不间断的每年深入高原体验生活、写生创作,坚实造型的版画创作也日益多样化,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素描,更有厚重独特的水彩,而不变的,则是他对高原的一片赤诚,那里已经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成为他艺术创作不竭的精神宝库。在青藏高原这间幕天席地的“大画室”,他画了大量速写、素描和水彩画,根据素描写生稿创作了“青藏高原系列”版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长江最有影响的或许莫过于“青藏高原系列”版画,那些作品发挥了石版画和铜版画不同材质和技法的特性,石版画侧重点线结合、丰富细腻的颗粒美感,铜版画侧重线条交织、清晰细密的视觉效果,他的所有版画作品都采取黑白灰调子的素描方式,突出大面积黑白色调或灰色调的对比变化,营造雪域高原特有的单纯、宁静、清冷而深远的空间。此次展览便有不少当时的版画,如《挤牛奶》、《喂马》、《高原牧场》都是美术界耳熟能详的作品。
现代人难见的原始质朴
对西藏主题的关注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从吴作人先生远赴藏区写生开始,再到叶浅予、董希文、李焕民、朱乃正等深入藏区绘出一批经典作品,陈丹青、艾轩等更是凭借西藏题材的画作一举成名,而画家韩书力、余友心后来索性定居西藏……与这些画家相比,吴长江同样是执着的一位。
吴长江坦言,那是因为青藏高原上藏民族世代与大自然谐和共存的良好生存状态留给世人有许多可借鉴、应思考的问题,“在那里,人类许多原始美好的东西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地域、人文等因素,得以完好保留。高原游牧民的生活和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他们豪放的外表里蕴藏着一种特别的美,一种虔诚的面对世界的精神。”
也由于这一原因,吴长江近年来最喜爱绘写的多是藏民的肖像作品,昨天在上海展出的吴长江近作《卡多像》、《泽库大格》、《两位甘德牧人》、《少年格布》等肖像作品旁,还配上了吴长江当时创作的照片。在吴长江看来,青藏高原的秀美都显现在藏民的形象、形体特征和他们的眼睛、鼻孔、嘴角等外形曲线之中,线条极为细腻、生动,“我常常有这种感觉,面对这些上天创造的美神,画家的笔就显得笨拙了,将这种蕴含着张力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谈何容易。无疑,这种原始、质朴的‘美’在‘现代人’脸上已不多见了,是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们得以长期生存在这块世界最高的土地上。”
在他看来,藏民与自然亲和,注重精神生活,这些特点对现代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特别有启示。在不可避免的现代化、都市化生活中,他想力图多留下一些更能表现人的原本状态、本真生命的东西,因此他也说:“我画的不仅是藏族人,我画的是人。是我们每一个人。”
正如策展人所言,吴长江与他所描绘的藏民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主客体之间的工具行为,而是一种更丰富而主动的,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感染、互相影响的基础上的交往行为。
吴长江,1954年生于天津汉沽,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99年至2004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起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吴长江曾30余次赴青藏高原写生创作,他的石版画《雪后》《宰羊》《喂马》《两个小藏孩》《挤牛奶》《青藏高原》《高原牧场》《尕娃》等石版画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代表性的作品;《少年格布》《杰科》《泽库青年大格》《两位甘德牧人》《卡多像》《未完成的青年像》等水彩新作对人和人性做出了新的诠释,拓展了水彩写生的创作可能。
吴长江曾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20余次,出版专著、画集18册;曾获“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国际青年美展鼓励奖”、“挪威国际版画展评委会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佳作奖”“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中国文联“采风成果奖”等奖项;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博物馆、挪威国际现代版画博物馆、比利时弗朗斯·麦绥莱勒版画中心、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博物馆、德国海德堡选帝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等多家公共机构收藏。
本次展览既是对吴长江艺术创作的历时性梳理,也是他近年来赴高原写生创作作品的一次较为全面的集中展示。展览集中展出吴长江历年来创作的版画、素描、水彩作品数十幅,集中呈现了一系列藏族人物朴野纯真、亲切感人的肖像,也让人看得到吴长江质朴淳厚、刚健沉实的绘画风格。
在吴长江的艺术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审美追求的主线,这就是强悍中蕴涵着质朴、深厚的力量之美。他的作品并不是对高原的直接摹写,而是从人性角度对它的全新阐释和理解。本次展览展出的数十件作品,无论是版画、素描,还是水彩,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最近新作,无不体现出深厚磅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面向永恒的视觉人文理想。
30年30多次入藏写生
吴长江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从大学期间的实习到留校任教,他不仅对版画,尤其是石版和铜版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挖掘、运用和发展,并将对艺术语言的锤炼与青藏高原题材融为一体。虽然身兼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之职,但谈起西藏,吴长江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他对藏族文化的热爱绝不仅仅止于绘画,举凡藏区风俗民情、高原人文地理等都是他喜爱的:“藏族人表现出来的是乐观和豁达,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是人很强悍,精神状态也非常棒,每个画家捕捉的藏民状态不一样,他们不是苦,他们有他们的信仰,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练就了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内心。”
吴长江第一次入藏是在1981年4月,那一年,吴长江和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学一起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写生,并途经若尔盖、红原等地,从此开始了他至今长达30年30多次深入藏区生活写生创作的几万里行程。1983年暑假,他初次登上了巴颜喀拉山口,充分领略了青藏高原苍茫粗犷的气势。高原的山水和人物激起了他的创作热情,启发了他的灵感30多年来,吴长江几乎不间断的每年深入高原体验生活、写生创作,坚实造型的版画创作也日益多样化,不仅有灵动飘逸的素描,更有厚重独特的水彩,而不变的,则是他对高原的一片赤诚,那里已经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成为他艺术创作不竭的精神宝库。在青藏高原这间幕天席地的“大画室”,他画了大量速写、素描和水彩画,根据素描写生稿创作了“青藏高原系列”版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长江最有影响的或许莫过于“青藏高原系列”版画,那些作品发挥了石版画和铜版画不同材质和技法的特性,石版画侧重点线结合、丰富细腻的颗粒美感,铜版画侧重线条交织、清晰细密的视觉效果,他的所有版画作品都采取黑白灰调子的素描方式,突出大面积黑白色调或灰色调的对比变化,营造雪域高原特有的单纯、宁静、清冷而深远的空间。此次展览便有不少当时的版画,如《挤牛奶》、《喂马》、《高原牧场》都是美术界耳熟能详的作品。
现代人难见的原始质朴
对西藏主题的关注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从吴作人先生远赴藏区写生开始,再到叶浅予、董希文、李焕民、朱乃正等深入藏区绘出一批经典作品,陈丹青、艾轩等更是凭借西藏题材的画作一举成名,而画家韩书力、余友心后来索性定居西藏……与这些画家相比,吴长江同样是执着的一位。
吴长江坦言,那是因为青藏高原上藏民族世代与大自然谐和共存的良好生存状态留给世人有许多可借鉴、应思考的问题,“在那里,人类许多原始美好的东西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地域、人文等因素,得以完好保留。高原游牧民的生活和文化的独特性,还表现在他们豪放的外表里蕴藏着一种特别的美,一种虔诚的面对世界的精神。”
也由于这一原因,吴长江近年来最喜爱绘写的多是藏民的肖像作品,昨天在上海展出的吴长江近作《卡多像》、《泽库大格》、《两位甘德牧人》、《少年格布》等肖像作品旁,还配上了吴长江当时创作的照片。在吴长江看来,青藏高原的秀美都显现在藏民的形象、形体特征和他们的眼睛、鼻孔、嘴角等外形曲线之中,线条极为细腻、生动,“我常常有这种感觉,面对这些上天创造的美神,画家的笔就显得笨拙了,将这种蕴含着张力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谈何容易。无疑,这种原始、质朴的‘美’在‘现代人’脸上已不多见了,是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他们得以长期生存在这块世界最高的土地上。”
在他看来,藏民与自然亲和,注重精神生活,这些特点对现代生活在都市里的人特别有启示。在不可避免的现代化、都市化生活中,他想力图多留下一些更能表现人的原本状态、本真生命的东西,因此他也说:“我画的不仅是藏族人,我画的是人。是我们每一个人。”
正如策展人所言,吴长江与他所描绘的藏民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主客体之间的工具行为,而是一种更丰富而主动的,建立在互相理解、互相感染、互相影响的基础上的交往行为。
吴长江,1954年生于天津汉沽,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1998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99年至2004年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起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吴长江曾30余次赴青藏高原写生创作,他的石版画《雪后》《宰羊》《喂马》《两个小藏孩》《挤牛奶》《青藏高原》《高原牧场》《尕娃》等石版画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代表性的作品;《少年格布》《杰科》《泽库青年大格》《两位甘德牧人》《卡多像》《未完成的青年像》等水彩新作对人和人性做出了新的诠释,拓展了水彩写生的创作可能。
吴长江曾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20余次,出版专著、画集18册;曾获“八届全国版画展优秀作品奖”、“国际青年美展鼓励奖”、“挪威国际版画展评委会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铜奖”、“时代风采——全国写生画展佳作奖”“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中国文联“采风成果奖”等奖项;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美国波特兰博物馆、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博物馆、挪威国际现代版画博物馆、比利时弗朗斯·麦绥莱勒版画中心、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馆、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博物馆、德国海德堡选帝侯博物馆、奥地利维也纳青年美术馆等多家公共机构收藏。